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医院管理教父石应康逝世

2016-05-12 程渝 健言



编者按:


以往每个周四都是小健更新南方周末报纸上最新内容的时刻,但今天,我们愿意将本期的报道缓发,以一篇旧文怀念一位受人尊敬的医者,告慰其在天之灵。


5月11日晚上11点50分,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发文称,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/华西医院沉痛宣告:我院前任院长,我国著名卫生政策与医院管理专家、著名心脏外科专家石应康教授,于2016年5月11日下午不幸辞世。


有消息称石教授选择了跳楼自杀结束生命,令人悲叹。有人说,他是心灰意冷,有人说他是看透尘世,也有人说他被现实所迫……但,这都不再重要了。我们希望人们记住他所带给医界的贡献和精神让人铭记。


1951年出生的石应康现年65岁,祖籍福建福州,出生医学世家,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,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,母亲凌萝达是著名妇产科专家,伯父石美鑫也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。


石应康在四川医学院(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)医学学士学位、硕士学位,并曾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(Maryland,USA.NIH,NHLBI)担任访问学者。1993年,出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,直至2013年。

 

他本人是博士研究生导师,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,中华医学会副会长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,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曾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。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、“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、“全国优秀医院院长”等荣誉称号。

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样评价:‍‍‍

 

“1993年—2013年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/华西医院(原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/附属第一医院)院长,为学院/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;在担任院长的20年时间里,在医院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走在中国前列,使学院/医院成为了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的国家级诊疗中心、高等医学教育的示范基地、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。


华西医院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连续多年名列第二,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连续多年名列第一,有32个专科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,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。作为院长,他高瞻远瞩、锐意进取、改革创新,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实现了学院/医院的跨越式发展,在中国医学界走出了一条华西之路。”‍


石应康教授也因此被称为“中国医院管理教父”。他的逝世是中国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,我们对此表示深切哀悼! 

 


石应康:医院管理革新者


文  程渝 

(本文发表于2012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报系南方人物周刊)



“医院管理重在让每一个管理者都能获得成就感、拥有责任感,更要有好奇心,敢于尝试用新方法改变旧事物。改革总是会引起过去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,这一点我很清楚,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”


120年前,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,加拿大医生启尔德(O.L.Kilborn)建起一个小诊所。120年间,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,一个拥有4300张病床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崛起,单点规模名列世界第一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有一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他就是现任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。

见到石应康之前,记者先在华西医院的地下停车场周旋了一阵子。占地71000平方米,1541个车位,24名保安,5名专职“导航”工作人员。这几乎是全国最大的停车场,不过,它也只是医院用来解决患者就医停车难的6个机动车停场中的1个。

医院的行政楼是60年前加拿大人设计的,中式仿古建筑,院长石应康选了一间很不起眼的房间办公,办公室里唯一的窗户正好对着医院门诊大楼,随时望去,都是一幅人流如织的景象——那里创造了全年340万人次的门急诊量,9万余台次的手术量,医院单点规模(同一个地址)和各项医疗服务量在全球都是第一。这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成都人用“春运”这么传神的词,来形容华西医院。能认识这里的一两个医生,对成都人来说也是比较有面子的事情。

年轻的三甲医院掌门人

石应康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,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。37岁,由主治医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;41岁,在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期间,又被破格提升为主任医师;43岁,他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,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掌门人。

石出生于医学世家,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,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,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,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,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心胸外科专家。

石当过农民、工人、护士,读过大学、留过学,在当院长之前,他是一个优秀的心血管外科医生,也是西南地区第一位胸心血管外科学博士导师;唯一没有受过的培训是如何做院长,如何“做官”。

但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,石应康不回避这个问题。“由于某些微妙的原因,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,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。”他说,当时医院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效率低下,医疗水平与华西医科大学这块牌子不相称。

院长最后找到有留学经历、性格率真、敢说敢做的石应康,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,进入领导班子。“那是我年轻气盛,坚决不当这个主任。我跟当时的老校长说,要当就当院长。”石应康不但当场将了老院长一军,而且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。

最大规模医院的缔造者

1993年底,43岁的石应康出任华西医院院长,当时华西医院有病床1235张,年门急诊病人67.2万人次,手术9780台,出院病人1.8万人次,规模和医疗服务量在中国大约排在前50名内。

这样庞大的机构,各部门之间沟通差,互动困难。石应康当院长的第一年,一天晚上他到住院部巡查,发现有几个医生居然聚在一起搓麻将。他火冒三丈,破门而入,上去掀翻桌子,麻将哗啦啦散了一地。

在做基层医生的时候,石应康就发现了个别人将成都人闲适散慢的心态带到工作中,他深深感到,大批像他一样国家花了大量经费培养起来的医学高端人才,正在做着低效率的事情。如何提高运行效率,是该院面临的大问题。

修修补补难以根本改变。

石应康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服务管理改革,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:药品集中配送、中央运输、中央保洁;开展病种费用结构分析,严控单病人医疗费用增长和药品收入比例;对于科室和个人不规范超标医疗行为实行警示制度……

组建专职管理团队,大力开展门诊、出入院、物流供应、服务排程等流程改造,为临床科室培养、配备专科秘书,把科主任、医生、护士的时间更多留给病人……20年后,开放床位达4300张、年门诊量达340万人次,2012年日门诊人次曾达到过1.7万人。

改革者

2001年6月11日,石应康决定将川大华西医院的药房正式从医院独立出来,成为全国首个实施“医药分家”的医院,而且药房不再与华西医院存在任何行政隶属关系,转归一家股份制公司管理,并更名“利康药房”。

当天,药房就将药品价格平均下调了15%。

在我国医疗收费标准偏低的情况下,华西医院药品收入比例已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水平;2006年,医院新门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,根据新门诊楼建设和运行成本、就医条件,经物价部门审批,同意门诊挂号费根据专家的资质不同分别上调为30元、60元、90元等不同的档次。然而石应康认为,西部和四川的经济还欠发达,有很多贫困的城市人群和农民,如果执行新价格,相当一部分病人可能就没有机会跨进华西医院的大门,因此,华西医院截至今年11月30日都一直坚持3元、5元、7元的挂号费,即便是名老专家门诊,挂号费也不过10元;仅此一项,2006年华西医院为病人节约的医疗开支就数以千万元计。

现在华西医院每年要接待两百多家三甲医院的管理者参观学习,华西经验已经成为业内非常具有号召力的医院管理经验和模式:“医生跟着病人走”、“流程再造”、“运营创新”、“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”……

在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评价中,华西医院用创新的管理和业绩给出了另外的答案。当了多年院长,石应康也曾困惑过。改革总是会引起过去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,自己能坚持下去吗?但每年年底员工无记名投票,他都拥有90%以上的得票率。

适应信息时代

时代在发展,石应康的改革也在进行。他认为,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,必须利用信息化整合当下资源,再带动区域协同发展。在这方面,华西远程医学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。

“经过10年的发展,华西远程医学网已可以覆盖中西部14个省市自治区,524家医疗卫生机构。其中,有三级医疗机构、有二级医疗机构,还有为数众多的一级医疗机构。”石应康说。

仅在2011年,通过华西医学网进行毕业后教育和终身继续教育的,已达27.85万人次。“2007年,我们这个项目拿到了亚洲医院协会的医院管理奖,成本低,但是效果很好。”石应康介绍,除此之外,他还建立了“云计算”协同医疗平台。

“通过这个平台,我们已经能做到医疗机构间医务人员桌面之间的对接。比如深圳和四川可以联接,52家三级、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可以联接,这些机构之间已经可以做到在线医生之间查房。”石应康说,四川有一个县已可以施行门诊预约、远程查房和双向转院。他认为,“只有做到这个层面,才能很容易地转诊。”他表示,通过平台医务人员都可以参加在线学术活动,如疑难病人讨论会,同时可以访问知识库。

当然,对于石应康一手缔造的“大”华西医院,业界也有人持否定态度。因为在更多人的脑海里,“大”是臃肿的代名词,是庞杂的同义词,“我们难以相信,一个43000张床位的医院能比一个1500张床位的医院更加灵活,更加政通令行。”

“5·12”地震的猝然到来,成为检验这个疑问的最好试卷。

地震发生时,华西医院六十多个手术室大多数正在做手术,那生死惊魂的几分钟过去以后,医务人员仍继续手术;下午4点,医院应急分队的6辆救护车和相关急救物资已集结完毕,刚下手术台的16名脑外、胸外、普外、骨科等医生组成的8个手术小组,开始出发。

在那一场举国震惊的大灾难中,华西医院累计收治灾区伤员2224人,完成救治手术1073台次,成为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中收治伤员最多、危重伤员最多、手术量最大、伤者死亡率最低的医院。

明年,石应康执掌华西这所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医院已经20年了,对于即将来临的退休和评价,他的看法是,“改革总是会引起过去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,这一点我很清楚,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。”

(编辑、视觉 袁端端)


健言往期精选链接(点击标题获取)

魏则西就诊医院,南周两年前就批过:吹嘘高成功率,国外早已放弃

南周头条 ▏魏则西之后,癌症免疫治疗何往

甘肃「黄花菜厅长」的医改真相:是穷省穷办法,还是走火入魔?

南周对话甘肃卫计委主任刘维忠:「面对骂,我已经习惯了」

山东疫苗案:“危机时刻铸成监管变天!”

过劳死?人才流失?麻醉医生窘境待解!

南周头条 ▏百亿“极草”生死劫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